隔海相望,文化相通。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厦门,一直是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兴业的热土之一。伴随着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精准直达,不少在厦台企获得“真金白银”的扶持,在税务部门的贴心服务中快速纾困、紧抓生产、深耕发展。
位于厦门市湖里区的莱顺德(厦门)酒业有限公司,由台湾金门人李自生于2010年创立。他表示,厦门和台湾同根同源,两地习俗、文化、气候几乎一致,是其选择扎根厦门的重要原因。
得益于两岸合作的良好前景以及大陆经济的腾飞发展,该公司与台湾企业密切合作销售旗下商品,如金门高粱酒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酒类等消费品需求萎缩,加上物流成本不断增加,该公司发展面临较大运营压力。
“增值税留抵退税有效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为我们的生产经营增添了驱动力。”莱顺德(厦门)酒业有限公司财务人员朱丽娟在采访中点赞厦门市税务部门税企互动平台,“各项政策利好分分钟就通过网络主动‘找上门’,既精准又高效,还很人性化!”
以《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为指引,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积极探索税收大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间的交互共享,创新推出税企互动平台,通过建立税费优惠政策标签体系,实现从税务端到个人微信点对点的精准推送。
伴随着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落地,莱顺德(厦门)酒业有限公司被税收大数据“打上标签、精准识别”,第一时间收到来自税企互动平台推送的税惠政策提醒,并办理留抵退税29万元。
“我们公司正在研发新项目,感谢税收政策的支持,让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投入到产品科研中。资金链‘活了’,公司发展更有动力了!”李自生说。
海峡对岸,受到大陆广阔市场吸引的还有许素英。有感于厦门良好的营商环境,许素英于2015年创立常吉(厦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营医疗机构、康养机构建设服务。“7年来,公司从零开始一点点壮大,去年销售额达1600万元。企业发展的背后,少不了税收支持。”许素英说。
据了解,该公司合作对象多在省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便开展业务,公司业绩下滑严重,资金周转困难。“税务部门了解我们的情况后,主动派人上门辅导我们享受留抵退税政策。”公司执行总裁姜宇告诉记者,近12万元退税到账,让他们更有信心扎根厦门。
来自台湾高雄的金于峰同样收到了增值税留抵退税“红包”。金于峰作为厦门市台商协会台湾青年(人力资源)与产品营销委员会主委,不仅自己选择扎根厦门,还始终致力于推动在厦就读、就业、创业的台湾青年“连动”发展。他表示,包括税务在内的政府部门,出台了很多惠台政策和举措,提供了很多暖心服务,“台湾青年在厦门的发展机会很多,有更大市场去发挥自己的才智。”
据了解,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推出后,为确保在厦台企第一时间享受税费政策红利,厦门市税务部门在深挖税收大数据、打造“智慧税务”的基础上,在市、区两级税务局成立工作专班,组建快速反应团队及业务管理团队,理顺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厦门市税务部门推出台胞涉税政策咨询专线,举办线上线下政策宣讲会,成立两岸青年创业创新行政赋能顾问团,铺设服务“快车道”,最大限度帮助台企纾困解难,以税搭桥激发两岸融合发展新活力。
得益于厦门惠台政策的不断落细落实,在厦台资商事主体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去年,厦门市新成立各类外资商事主体1444家,其中台资就有660家,占比超过45.7%;截至今年5月16日,新成立外资商事主体437家,台资占了202家,占比提高到46.2%;全市现有港澳台个体户1440户,其中台湾个体户占比超过40%。目前,厦门已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台资企业数量居福建省首位。
来源:中国税务报
编辑:王婷婷